检验项目 | 贫血五项的临床意义
血清学指标贫血五项被广泛应用于贫血诊断,包括铁蛋白(SF)、叶酸(FA)、维生素B12(VB12)、内因子抗体(IFAB)、促红细胞生成素(EPO)。
铁蛋白
参考区间:男性:23.9-336.2 ng/mL;
女性:11.0-306.8 ng/mL
增加
体内贮存铁增加:如原发性血色病、继发性铁负荷过载等;
铁蛋白合成增加:如炎症、肿瘤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。在急性感染和炎症性疾病中,去铁铁蛋白的合成增加可增加铁蛋白水平;肿瘤细胞浸润、坏死释放大量铁蛋白也会增加铁蛋白水平;
贫血:如溶血性贫血、再生障碍性贫血;
肝坏死、慢性肝病等,一方面肝细胞坏死增加铁蛋白的释放,另一方面肝功能减退进一步导致铁蛋白的清除减少。
降低
特殊生理状态需求增加,如孕妇、乳母和生长期婴幼儿等;
缺铁性贫血:血清铁蛋白水平降低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具有很高特异性。血清铁蛋白水平 <14 μg/L 时提示铁贮备耗竭,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;
失血性贫血:如月经大出血或肠道出血等;
神经系统疾病:铁能参与调节多种铁依赖的神经代谢,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认知和行为发育改变,如儿童多动症、老年人不安腿综合征等;
长期腹泻:长期腹泻可导致铁吸收障碍和营养不良造成的铁摄入减少。
叶酸
参考区间:>6.8 nmol/L
增加
促进正常组织细胞恶性转化,使癌变发病风险增加,如肺癌、肠癌等;
掩盖维生素B12缺乏的早期表现;
影响锌的吸收;
干扰抗惊厥药物的作用,诱发惊厥病人发作;
引起孕妇叶酸过敏症。
减少
叶酸的缺乏会导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,增加神经退行性病变、慢性肾病及糖尿病等的风险;
孕早期叶酸缺乏:会引起胎儿脑和神经管畸形、唇裂、腭裂的发生风险升高;
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白细胞减少症;
导致消化道黏膜的萎缩性改变,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;
维生素B12(VB12)
维生素B12属于B族水溶性维生素,又称钴胺素,需要转化为甲钴胺和辅酶B12后才具有活性,缺乏时可导致DNA合成障碍而影响红细胞的成熟,还可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。主要在回肠内被吸收,储存在肝脏。
参考区间:133–675 pmol/L
增加
增加可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,可能与白细胞大量破坏释放VB12有关;另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血浆VB12也增加。
减少
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、胃粘膜“内因子”蛋白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以及恶性肿瘤所致的继发贫血。
可见于其它如胃、肠切除术后、肠炎、长期吃素者、某些药物影响如对氨水扬酸钠、新霉素等均影响B12吸收、摄取。
内因子抗体(IFAB)
内因子(IF)是胃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,有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的作用。内因子抗体(IFAb)是针对内因子的一种自身抗体,有两种亚型。
参考区间:阴性:0.93-1.19AU/mL;
可疑:1.20-1.52AU/mL;
阳性:≥1.53AU/mL
阳性
阳性是诊断恶性贫血的特异性分子标志,IFAb 浓度相对增高见于恶性贫血,贫血程度与IFAb浓度相关。另外还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,如Hashimoto甲状腺炎、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、Graves病、风湿性关节炎、重症肌无力、甲状旁腺机能衰退等。
促红细胞生成素(EPO)
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主要由肾脏所产生的糖蛋白,它是调节哺乳动物红细胞产生(红细胞生成)的首要因子,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肾性贫血。
参考区间:2.59-18.50 mIU/mL
增加
缺铁性贫血、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、巨细胞贫血等贫血性疾病。
组织缺氧,如海拔高处、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、紫绀性心脏疾病、睡眠窒息症、高氧亲和力血红蛋白病、吸烟或局部肾缺氧;
肾癌、肝癌等肿瘤。
降低
可见于肾衰竭、晚期肾疾病、慢性感染或代谢紊乱导致的贫血
还可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、类风湿关节炎、AIDS、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贫血症及营养不良性贫血症。




苏公网安备32050502011778号
